2.不要放棄希望,但不要說出期望

陪伴自殺的人是件很弔詭的事情,一方面你不可以放棄對他的希望,另外方面你又不可以把你的希望說出嘴巴來。因為說出口的,就不值錢了(喂~才不是咧),而是當你跟他說「你會好起來的。」、「這只是暫時的」、「一切都會變好,你再多努力一下就好。」這些話看起來好像是給憂鬱的人希望,但實際上,當他們做不到的時候,會有很多的罪惡感(於是他們自責自己的罪名又+1條:我果然是很糟糕的人,不斷地讓在乎我的人失望)

3.靜靜的就很好

很多人以為陪伴自殺的人,總是要講很多話來開導他,但奇怪的是當你講越多,事情不但不會好轉,還有可能會言多必失。實際上,你光是在場陪在他身邊、讓他覺得不孤單,這樣就已經很重要了。有一句話我覺得很受用分享給大家:你想說這句話,是真的感受他的情緒,還是只是為了減緩你自己的焦慮?
其實,如果你沒有受過專業的諮商技巧訓練,只要做到「認真聽」這件事情,就已經是幫他超級大的忙了,甚至有時候,因為你跟他的關係很深厚,這個「聆聽」本身,甚至可能比一般專業人員還有效(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在節目上和藝人來賓對話,就算是講得再深刻,他們都不會被打動,但常常他們身旁朋友一句「我會默默支持你」,就讓來賓整個淚崩。)

4.不要批評自殺行為

我們的文化裡面,有些時候會有一種奇怪的習慣:用責罵代替關心。你感冒了,家人會問你怎麼這麼不小心著涼;分手了朋友會說,就跟你講過了對方是個爛人;考試考差了,他不一定會同理你的沮喪,還連帶責備你不認真讀書⋯⋯所以當你看到一個人想要自殺的時候,你可能也會不由自主地說「為什麼不往正面想呢?」
當你腦袋裡面冒出這種想法的時候,可以思考看看這個比喻——如果有個病患因為肺部的疾病沒有辦法自主的呼吸,你會不會把他從床上搖醒、拔掉呼吸器問他:你為什麼不自己呼吸?
對於企圖自殺後嘗試自殺的人來說,有時候他們的行為並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,而是大腦的血清素以及其他的激素交互作用異常所致——換言之,你可以想像某種程度上在他進行自殺行為的時候,他是被「靈魂附體」了。當你越接納他,他才越能夠冷靜下來。

5.如果被自殺者情緒勒索怎麼辦?

「你不要過來,你再過來我就死給你看!」
「你知道我在做什麼嗎?我在吞安眠藥喔,或許在三個小時我就會不省人事了⋯⋯」
一般的情緒勒索都已經很難克服了,但如果對方拿生死來威脅,而且他又是你重要的人,我們其實很難不被影響。除了停、看、應之外,這個時候其實有三種可能的做法:
電:先確認自己還有多少電。同樣的,如果你都已經快沒電了,請先安頓好自己。嘗試做幾次深呼吸讓自己的情緒想平穩下來,再來看看現在在演哪一齣。
報:如果那個狀況是你沒有辦法停止或逃離的,例如他已經一隻腳跨在窗台外面了而你就在現場,請務必請求支援。如果他是透過電話跟你求救,請確認他身邊有人,或者是請其他人幫忙。
定:倘若當下你真的沒有辦法提供協助,請真誠地跟他說出你的難處,並且訂定你可以去陪伴他的時間。
面對重要的人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,身體和心理的壓力不亞於想要自殺的當事人。雖然很難,但在陪伴的時候還是要提醒自己:你很在乎他,但不論是他的情緒或是他的生命,都不是你的責任,而是他自己的責任。

*註解
本文所有案例以第一人稱的角度,改編自憂鬱症患者家屬的真實經歷,經當事人同意後改寫而成。
延伸閱讀:
Berndt, C. (2015). 韌性:挺過挫折壓力,走出低潮逆境的神秘力量(RESILIENZ). 台灣: 時報出版.
Forward, S., & Frazier, D. (2004). 情緒勒索(Emotional blackmail when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use fear, obligation,and guilt to manipulate you) (杜玉蓉, Trans.). 台北市: 智庫.
周慕姿. (2017). 情緒勒索:那些在伴侶、親子、職場間,最讓人窒息的相處. 台灣: 寶瓶文化
蘇逸人. (2011). 創傷後壓力疾患的風險途徑:創傷前-後認知脆弱性整合模型之前瞻性三波追蹤探討. (博士), 臺灣大學.  Available from Airiti AiritiLibrary database.
Briere, J.、Spinazzola, J. (2005)。 Phenomenology and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of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ates。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, 18(5),頁 401-412。 

文章轉載:https://womany.net/read/article/12936?ref=fb